在工业自动化与嵌入式系统领域,串口屏作为人机交互(HMI)的核心组件,其通信协议的选型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、实时性和成本效益。本文结合工业场景需求,对比分析UART、SPI、I2C三种主流协议的适配性,为开发者提供选型参考。
优势:全双工异步通信,仅需两根信号线(TX/RX),硬件结构简单,支持长距离传输(≤15米)。其波特率可调(常用9600~115200bps),适合对实时性要求中等的串口屏控制场景,如工业仪表盘、低分辨率文本屏。
短板:无时钟同步机制,易受电磁干扰;传输速率有限,难以支撑高帧率图形刷新。
优势:全双工同步通信,传输速率可达数十MHz,支持多从机级联。适用于高分辨率串口屏的快速图像数据传输,如工业级触控屏、动态流程图显示。
短板:需4根以上信号线(SCLK/MOSI/MISO/CS),硬件资源占用多;传输距离短(通常<1米),抗干扰能力较弱。
优势:半双工同步协议,仅需两根线(SDA/SCL),支持多主多从拓扑。适用于低功耗、多设备协同的串口屏系统,如分布式控制面板、传感器集成界面。
短板:速率较低(标准模式100kbps,高速模式3.4Mbps),总线冲突需软件仲裁,实时性受限。
优选协议:UART凭借异步传输特性,在电机、变频器等电磁干扰强的场景中表现稳定(需增加RS-485扩展)。SPI因高速信号易受干扰,需配合屏蔽线缆使用。
案例:石化厂DCS系统中,UART驱动串口屏实现远程设备状态监控,传输距离达50米(通过RS-485中继)。
优选协议:I2C硬件成本最低,适合小型PLC控制面板;SPI需专用GPIO引脚,适合FPGA/ASIC方案;UART兼容性强,通用MCU均可支持。
案例:智能仓储AGV车载屏采用I2C协议,通过单一总线集成温湿度传感器与显示屏,降低布线复杂度。
优选协议:SPI在医疗设备串口屏中广泛应用,如内窥镜成像系统需20MHz以上速率传输1080p图像;I2C则适合楼宇自动化中多屏联动控制。
数据对比:SPI传输1MB图像数据仅需0.4ms(25MHz时钟),而UART(115200bps)需87ms,延迟差距显著。
协议选型需综合评估场景优先级——UART胜在稳健,SPI强于性能,I2C精于集成。开发者应基于串口屏的显示需求、环境条件与系统架构,选择最适通信方案。